斗牛级突击型作为驱逐舰的核心型号之一,其加点策略需围绕能量伤害特性和战场定位展开。主武器系统优先强化策略技能、冷却缩减及对舰命中,能源模块必须点满以提升15%能量伤害加成,装甲系统选择物理抵抗与结构值增强。动力系统建议投入闪避率提升,配合其基础16%闪避可显著提高生存能力,侧翼作战时需额外补充移动速度以适配845舰队标准。该舰种的核心优势在于未经强化即拥有4830的DPM(每分钟伤害),完整强化后可达万级能量输出,但需注意其前排站位需依赖闪避或护甲模块弥补脆身板缺陷。
战术定位上,突击斗牛更适合编入侧翼包夹舰队而非正面战场,其脉冲炮对中小型舰船有压制性优势,且能量伤害可无视部分护盾机制。当结构值降至10%时会自动触发策略撤至中排,该机制需保留至少3627点结构值作为缓冲。武器系统中BP-600T型脉冲炮塔的单发614点能量伤害具备穿透护盾概率,而BP-120B型快速脉冲炮则兼顾防空功能,但优先用于对舰输出。不建议在加点中分散投资防空属性,因其全域防空效率低于专职防空舰船。
装甲系统的36点物理抵抗是应对直射武器的关键,若技术值充足可补足能量抗性。动力系统常规速度需提升至845以适配高速舰队,曲率引擎则保持3250基础值即可。与防御型相比,突击型舍弃了免爆属性换取更高输出,因此需通过闪避加点平衡生存。其实战表现依赖精准的阵容搭配,推荐与卫士脉冲型组成能量特化编队,利用能量伤害的护盾穿透特性针对战巡级目标。
后期作战中突击斗牛的脆性会逐渐显现,可调整为中排辅助输出位。其子型号特有的乘胜追击策略在目标血量低于20%时可提升攻击频次,但该效果需前置14点技术值投入。若用于对抗航母编队,需注意其防空范围仅覆盖本舰领空,无法替代专业防空舰。技术值分配应遵循主武器60%、装甲20%、动力20%的比例,能源模块必须优先点满。
斗牛级三型子型号中,突击型凭借4830基础DPM和能量伤害特性,在驱逐舰梯度中稳居T1级别。尽管后期需调整舰队位置,其贯穿赛季的稳定输出仍值得投入技术值。加点方案最终需根据实战反馈微调,但核心逻辑始终是最大化能量伤害收益,同时通过闪避与护甲模块维持基础生存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