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对海战地图如加勒比海或太平洋战场的作战,兵种搭配需以海军为核心,辅以空中支援和陆军协同。主力舰种应优先选择巡洋舰和战列舰,巡洋舰具备均衡的火力与机动性,适合中距离压制敌方舰队;战列舰则凭借厚重装甲和超远射程承担主力输出角色。驱逐舰虽火力较弱,但高机动性适合反潜和侦察任务。空军方面,舰载轰炸机是摧毁敌方战舰的关键,而战斗机需负责制空权争夺。陆军仅在两栖登陆时发挥作用,建议配备海军陆战队或轻型坦克。
海战地图的资源分配需围绕港口控制展开。优先占领并升级港口设施以获取持续的资源补给,同时建造船坞加速舰船生产。石油和金属是海军建设的核心资源,需通过占领海上油井或矿区保障供给。舰队编组时应注意兵种克制关系,例如驱逐舰可有效反制潜艇,但面对战列舰时需依赖航空兵支援。战术上可采用诱敌深入策略,以少量驱逐舰吸引敌方主力进入己方战列舰射程范围。
航母编队应搭载混合编制的轰炸机与战斗机,前者专注对舰打击,后者确保空中安全。侦察机需全程监控敌方舰队动向,避免遭遇伏击。若地图允许,可在岛屿建立临时机场扩展空军作战半径。需注意防空炮和敌方战斗机的威胁,轰炸机编队出击时建议配备护航机群。空对舰攻击优先锁定敌方航母和战列舰,削弱其核心战斗力。
后期大规模海战需注重舰队阵型与指挥协同。采用T字阵抢占有利射击位,战列舰横向展开最大化火力覆盖,巡洋舰保护侧翼,驱逐舰外围游弋防备潜艇。若敌方占据制空权,舰队应收缩阵型并依靠防空炮密集火力网。特殊兵种如潜艇适合偷袭运输船或落单舰船,但需避开反潜力量。最终胜负往往取决于资源储备与兵力调配效率,持续补充受损舰船比孤注一掷更重要。